說說DIY 電腦怎么選電源?分享下我懂得的一點點
DIY 電腦怎么選電源?
這個問題可以簡單說幾句,再給幾個建議的購買鏈接;也可以長篇大論。
這次選擇長篇大論。
首先,大家要知道是電源的ATX3.0規范要來了。它是為了應付以后的高端顯卡,增加了16針的接口,叫做””(12V High ),僅需要一根供電線就可滿足RTX 的供電需求,因為它最高可以支持600w的功率。是的,下代頂級顯卡是個大核彈!當然此外有更好的抵抗峰值功耗性能,低負載下能效更好等等優點。
網傳圖,不一定可靠,僅供參考。
雖然各家都準備好了ATX 3.0 電源,但畢竟顯卡還沒開賣,基本都是字面發布。剛上市肯定也都是高端型號,不是一般消費者能玩得起的。另外還有一種 2.0 電源標準,也是推廣緩慢。所以先要明確的一個點就是等不到新電源?
如果選擇等就不用往下看了,因為這篇還是重點來聊傳統電源!
目前在售的電源基本都是按 2.31版來執行的,對轉換效率、節能和環保指標(功率因數)都有具體的要求,這里也不詳細聊了,對于您的選購電源也沒啥實際幫助,所以還是說點有用的!
我的介紹思路大致是這樣的
第一個要明確的問題是你需要一個什么規格的電源,因為不同機箱能裝入電源規格是不同的,如果瞎買可能出現裝不進機箱的尷尬。
PC電源的中杯、大杯、特大杯(電源規格)
ATX 電源
ATX電源無疑是最為普及的PC電源,是隨著ATX主板而出現的。ATX規范是公司在1995年提出的一個工業標準,隨著PC硬件供電需求的發展,ATX的規范也經過多次的升級,比如主板電源從升級到,CPU電源從4pin升級到8pin。雖然技術標準的變化是非常大的,但公認的標準尺寸為。
但現在很多mini機箱也能裝ATX電源,所以現在很多大廠也都在致力于小型化,海韻有長的千瓦電源;全漢等也推出長的千瓦電源!
海韻
一個13cm長ATX電源的開箱,有興趣可以看看:
SFX電源
隨著mini主機的興起,SFX( Form )電源熱度也不斷升高。但早期它其實被叫作 ATX電源,顧名思義它其實是為了配合當時(1997年)新推出的主板而誕生的,尺寸為.5mm。但在MATX(機箱)上它卻并沒有什么發揮的機會,因為使用ATX或者SFX電源,MATX機箱體積上并不會差很多。
轉機是ITX主板的出現,隨后越來越多的ITX機箱為了追求更小的體積,只能使用SFX電源,SFX電源起死回生了!現在多家廠商的SFX電源功率都到了850w,甚至千w。效率上也可以做到很高,性能水平上基本可以做到和ATX電源一致。相比其它形式的mini電源,SFX電源無疑在零售型號貨源和保修上更有保證,唯一的缺點就是價格較高,諷刺的是當年推出 ATX電源的一大目的可是為了降低制作成本!
EVGA
SFX-L電源
作為SFX的加長版,尺寸.,配備了12cm的散熱風扇,相比SFX的8~9cm散熱風扇無疑要更加靜音。
海韻SGX-650
FLEX電源
mini電源的另一大主力軍是FLEX電源。起源于1999年推出的Flex-ATX主板,該主板規格為229×,小于MATX主板,FLEX即。FLEX電源尺寸為150×81.5×40.5mm,體積上相比SFX電源更小。用于定制機,NAS機、小型服務器,工控機,品牌mini機等領域。最近有些小眾mini機箱設計成使用這種電源,所以也有些熱度了!現在售賣的大多數是二手拆機的,還有被商家改成模組的,好像全漢是有全新的在賣。
由于采用4CM風扇,散熱不好,高負載下的4CM風扇高轉速帶來的噪音要遠大于SFX電源的8~9cm風扇和SFX-L電源的12cm風扇。FLEX瓦數也還可以,高點的見過500w~600w的,但考慮到其散熱和噪音,作為NAS機,或主流mini主機的電源還可以,作為高性能的游戲小鋼炮主機就不太合適了。
FLEX電源的另一個名稱是小1u電源,據說:u(unit的縮略語)是服務器系統的一個度量單位,1U等于1.75英寸,也就是4.,2u則是1u的2倍為8.89cm。嚴格上說FLEX機箱是不能安裝1u電源的,即FLEX電源其實和1U電源是沒有關系的,小1U只是國內俗稱,國外沒有這種叫法。
TFX電源
TFX電源尺寸為,呈長條形,配備了8cm風扇,所以理論上的噪音表現應該會比FLEX電源好,也是沒有大瓦數的電源,大概也就是300~400w。也是作為OEM產品應用在NAS機或者品牌迷你機上,當然也有極少數的定制機箱采用TFX電源的設計,在tb上也是能買到二手拆機貨的,新的零售產品還是比較少的。
DC-ATX電源模塊和DC-ATX直插模塊電源
這兩種都非常小,特別是直插可以做到基本不占用空間。為啥能做到這么小?沒有外殼和散熱風扇是一個原因,更大的原因其實是它不是一個完整的電源。DC意味著它只處理直流電,即把高壓直流變為低壓直流(DC-DC)。交流電變直流電的部分全要靠適配器!所以這種模塊電源只能搭配適配器使用。
DC-ATX電源模塊部分確實很小,但是如果加上必須的適配器就不算小;價格上也是同理:DC-ATX電源模塊部分不算太貴(用料好的高瓦數還是挺貴的),但是如果加上必須的適配器部價格也不便宜了。效率上DC-ATX模塊部分損耗是非常小的電腦電源怎么選,但更大損耗是發生在適配器中的變壓部分。
這種電源一般適合在200~300w以下使用,不是不能做大的,只是一般的適配器功率都不大(大的就特別貴),如下面500w的方案使用了2個大磚頭的適配器,畫面的風格還是很奇怪的。
這種電源一般沒有大廠來生產,質量和質保都不好保證,散熱也只能是被動散熱(優點是電源部分無噪音),機箱的風道結構也要盡量合理才能滿足長期使用的條件。如果作為超低功耗的主機來使用還可以,大功率的主機就不建議使用了。
解決了第一個問題,再來看第二個問題,
你需要多大瓦數的電源呢?(電源功率)
如果你是以游戲為主,建議優先考慮顯卡的功耗,比如N卡就有官方建議使用電源功率,TDP只有350w的建議你使用750w的電源。
其實我也自己測試過,玩個游戲自己用功耗表測試也就是500w+,為啥官方這么保守呢? 因為還有種東西叫峰值(瞬時)功耗
由于芯片擁有更多的晶體管,更先進的工藝制造更窄的柵長,柵極二氧化硅絕緣層會變得更薄,漏電功耗占比加大。所以高性能芯片的峰值功耗越大,性能一般芯片的峰值功耗反而小。比如在中,大核心是從3080開始的,這種高端顯卡的峰值功耗就會比較高。
峰值功耗由于持續時間短,一般的功耗表可測不出來(采樣率不高),得用高采樣率的測試設備才能測試到最真實的值。
▼
超能在的測試中采用了PCAT(每0.1秒檢測一次功耗的),顯卡最大功耗采用了 Fire 壓力測試,測定的瞬時功耗最高到過415W,超了TDP大概100w。
▼
使用了示波器截圖為單顯卡測試的結果電腦電源怎么選,采樣率更高。顯卡最大功耗采用了按住空格鍵的方法,測得了峰值功耗Peak值約750W ,這個數值基本是TDP的快2倍了!當然這種測試方法很極端,而且這個值持續的實際只有,相當的短。
不光顯卡有峰值功耗,CPU也是有的。
牙膏廠CPU的95w/125w的TDP,烤個機就到200多w了,吐槽TDP的意義不大,但其實酷睿系列的功率極限( )一共有4檔,功率從小到大依次是PL1、PL2、PL3、PL4。
PL1即平均功率,差不多就是TDP功率;
PL2即超過PL1之后的功率極限,對應 2.0狀態下的功率;
PL3是一個更高的功率極限;
PL4就是一個不可逾越的。
而且牙膏廠給出了明確的供電電流需求,所以根據峰值電流其實是可以算出不同狀態下的功耗。
只看TDP來算主機功率還是不太靠譜,有條件的話,余量肯定是越大越好。
當然余量留多大,都是個人意見,并不能算百分百的正確。這里提出我也提供一個自己的公式,僅供參考吧!
對于大核心顯卡(如/3090),在計算顯卡功率時把官方給的TDP再加上100w;而最終選擇的電源額定功率值X1.3(取個OPP的平均值)可以包住2倍的/3090的TDP即可。
OPP:過載保護,限制最大輸出功率;現在電源的OPP一般在額定功率的110%~160%,OCP超載電流的值也差不多是這個范圍,也就說電源都可以超載使用,當然承受的超載時間是非常短的,通常以幾百微秒μs或者幾ms毫秒計。
一般游戲時的CPU負載并不會高,也就是TDP的水平吧,所以就取CPU的TDP,另外其它主板、內存等等的功耗算為50w,如果你風扇,燈特別多也可以取100w。
舉幾個例子說明下:
(1)165w TDP的CPU:比如I9-之類的,搭配。
[(165w+50w)+(350w+100w)]/0.8=831w,除0.8是為了實際功率在所選電源額度功率的80%,作為余量(也可以取70%)。
峰值功耗為(165w+50w)+=915W,850w電源按1.3的OPP算為,也完全能包住峰值功耗。
(2)125w TDP的CPU:比如I7-之類的,搭配。
[(125w+50w)+(320w+100w)]/0.8=744w,
峰值功耗為(125w+50w)+=815W,750w電源按1.3的OPP算為975w,也能包住峰值功耗。
(3)65w TDP的CPU:比如I5-/5600之類的,搭配。
[(65w+50w)+(320w+100w)]/0.8=668w,
峰值功耗為(125w+50w)+=755W,650w電源按1.3的OPP算為845w,也能包住峰值功耗。
其它型號可以自行帶入計算,小核心顯卡的峰值功耗可以算得小一些,比如~50W,再次要強調這只是小熊的一家之言,而且由我公式計算電源功率更加保守,是的,我是保守派,因為我怕擔責任!
最后一個問題是
如何來辨別電源的品質
最簡單的辦法肯定就是賣最貴的了。
有人說看品牌,其實很多知名品牌都是代工生產,其背后代工廠像益衡、喬威可能你都沒聽說過。也別看不起國產廠商,很多海盜船的很多電源都是長城代工的。所以看品牌還不如看價格,代工廠也是給多少錢,就給你什么價格的方案了!
再談談性價比,個人認為每w不到1元都有性價比,當然具體問題還得具體分析,比如保修用料方案等等,所以還是來展開聊聊這個問題。
認證
▼
過了認證不一定就是好電源,好電源也不一定過了認證,但好歹是個可依據的標準。
▼
現在好一些金牌都可以達到50%下92%的效率(標準是90%),而更高級的白金和鈦金也只能多2~3%,所以建議選擇金牌就可以了。
▼
另外也不是電源瓦數越大越耗電,如果是千瓦級的金牌電源和小瓦數銅牌電源相比,反而在一定范圍內的低負載有優勢,因為高端電源在低負載下的效果更高。
OCP/OPP過載保護機制
電源的一些保護機制往往不被人重視,如果你是個細心的人,最好留意下你要購買的電源是否有下面的保護機制?
OCP:逐周期電流限制保護,限制最大輸出電流;
OPP:過載保護,限制最大輸出功率;
OVP:過壓保護,限制最高輸入電壓bai;
OTP:溫度保護,限制工作時的最高溫升
ESD:靜電保護,即靜電釋放電腦電源怎么選,避免由于靜電引起芯片或者電子元件損壞;
UVLO:低壓關閉,欠壓鎖定,限制最低入輸入電壓。
講個插曲:2018年大量使用Vega顯卡+海韻電源(+系列550w翻車的比較多,但也有其它品牌)的用戶發生了重啟現象,于是大家都認為問題出現在電源上。海韻官方給出了官方的回應,表示其研發部門在測試雙卡Vega 56 時,抓到高達102A / 10ms的峰值功耗,相當于的峰值功耗。導致電源啟動了保護機制導致了重啟,解決辦法呢?就是調高保護限值唄!
如果你還想要更進階一步,可以看各個媒體上發布電源評測中的拓撲結構部分。
電源的拓撲結構
故事要從1884年說起,一個名叫特斯拉的年輕人帶著前雇主的介紹信去找他的偶像——托馬斯·愛迪生,希望他能幫助自己完成交流電系統的發明。。。。。。算了,篇幅有限就不講這個故事了,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查查這段有趣的歷史。反正就是最后交流電被認可,取代了直流電,成了供電主流,畢竟交流電在發電和輸送上的成本更優。
▼
PC電源的具體工作流程如下:交流電在濾波和整流后變為直流電,接著進入開關電路把直流電轉為高頻脈動直流電,再送到變壓器降壓得到低壓的脈動電,再經過整流和濾波后最終得到電腦所需的,相對純凈的低壓直流電。
開關電源的典型流程
▼
具體的濾波電路,開關電路,整流電路,變壓電路,低壓轉換電路等等都是相對獨立的電路,可以任意組合搭配,組成不一樣的電源結構。當然不同的電源設計搭配,有不一樣的轉換效率,也會有不同的價格。比如這臺全漢 G ,采用的是主動式 PFC+同步整流+LLC 諧振+DC To DC 的設計。
本人不是專業人士就不往深里講了,因為講不明白。
簡單來說最低標準是選擇主動式PFC電路的電源,當然主動式電源并不能為用戶省錢,而是為國家省錢,為國家做點貢獻不也應該嘛!
開關電源的拓撲具體種類是相當多,但隨著多年的市場競爭,現在基本只能看到雙管正激和LLC諧振拓(分半橋和全橋),雙管正激是入門產品了,半橋LLC諧振現在普遍用在中高端產品上了,全橋LLC諧振的就是高端產品了。在二次側中高端產品一般都是采用了+12v同步整流+DC to DC結構。所以通過電源采用的方案也能大致判斷出定位。
線材的選擇
最后電源的線材也需注意下,現在很多電源PCI-E接口的設計都是2個接頭用1組模組線,高負載時其實是1組端子在扛,而端子以及電線能承擔的電流都是有限的,所以對于高功率的顯卡,如果有2個8pin接口,就盡量使用2根PCI-E線供電,不要用1根線上的2個接口;如果是超公版的顯卡使用了3個pin接口,同理也要盡量使用3根PCI-E線供電,這就對于電源接口和線材設計有了一定的要求。當然如果是ATX 3.0電源,這一切又將改變!
另外要注意由于現在CPU功耗也在不斷提高,很多主板的CPU供電接口都是8+4或者8+8pin,而老一些的不算太大瓦數的電源(500~600w)往往只有一個8pin接口。當然如果是模組電源也可以自己去定制線材,但要注意一定要找靠譜的商家!!!
最后的最后
我寫到這里,如果還是有人問推薦的電源型號,基本就算我白寫了這么多字了。
聲明: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,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,均為采集網絡資源。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,可聯系本站刪除。